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各類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我們見證了一個個歷史紀錄的誕生——2022年中央氣象臺首次發布高溫紅色預警,1961年以來最強高溫“炙烤”我國;2023年華北發生極端強降雨,多地日降水量破歷史紀錄……如何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效應,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由于傳統能源的消耗不可避免地引起氣候變化,發展新能源已經成為應對全球資源危機與氣候變化問題的必由之路。如何走好這條路?聚焦于此,作為2023服貿會十大高峰論壇之一的第二屆國際氣象經濟高峰論壇,展開深入探討。
近50年增暖在過去兩千多年里前所未有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近50年的增暖在過去兩千多年里前所未有,近10年全球平均溫度超過了19世紀后期1.09℃?!遍L期從事冰凍圈和氣候變化科學研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指出,這對冰凍圈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數據,南極海冰面積在今年6月創下了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歷史新低,比平均水平低了17%。冰川融化會產生怎樣的后果?相關研究顯示,如果南極冰川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上升58米左右;如果格陵蘭島全部融化,海平面將上升7米左右。節能減排、推動能源低碳化和綠色發展、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已經刻不容緩。
秦大河表示,不要局限于氣候變化,要從全球視角推進可持續發展,綜合考慮水資源、污染、生物多樣性等其它地球系統要素。要以人為本,衡量對人類和地球的影響,采取行動,改善民生福祉和減少不平等。此外,僅占2.4%陸表面積的城市,消耗了全球約78%的能源,排放了全球約70%的溫室氣體,因此大城市和特大企業的通力合作,將有助于實現全球減排目標。
最優的碳中和路徑在哪里?
“中國承諾碳達峰、碳中和,不僅僅是源于氣候變化,還關系到國家新的發展道路?!盜PCC第七次評估周期(IPCC AR7)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小曳認為,中國要直面甚至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要積極參與到全球治理當中,走出一條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新道路。
怎樣才能走出一條最優的碳中和路徑?張小曳表示,這需要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領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統籌多個目標,并考慮氣候系統、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經濟社會、政策管理等至少五大層面的相互作用。
一個新的經濟學名詞“價值再造”被引入氣候變化領域。北京大學教授黃濤指出,隨著高溫、暴雨等極端天氣的頻繁發生,人們對氣候變化已經有了直觀的認知,并對未來的氣候產生擔憂,此時所有人為遏制氣候惡化而買單的支付意愿也就有所提升,從而促使全社會進行價值再造。而有效落實這一目標需要適當的機制安排——政府要做好長期有序的制度安排;企業需要以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為代表,重塑企業價值觀與管理體系;從民眾角度來說,如何有效改變大眾的價值判斷與行動選擇仍然需要探索與努力。
放眼全球,發展新能源已經成為共識,實際操作卻沒那么簡單。
“當前世界各國圍繞碳中和目標,開展了一系列氣候治理和減排的行動,但由于碳中和涉及到發展方式的轉型、經濟能源體系的系統轉型,面臨的挑戰非常多?!比蚰茉椿ヂ摼W發展合作組織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周原冰表示,作為中國發起成立的首個能源領域國際組織提出的“全球能源互聯網碳中和方案”,已納入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成為全球七個典型代表性減排情景方案之一?!鞍踩湓?、合作共贏、技術可行、融合發展是這一方案的四個特點,相比現有發展模式,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將使全球清潔能源開發速度和全社會電氣化率增速均提高1.5倍以上?!敝茉f。
發展新能源,氣象何處發力?
在“雙碳”目標下,中國新能源正在進行跨越式發展。國家能源局副局長何洋用一組數據展示了我國新能源發展取得的成就:今年1月至7月,中國風電光伏發電量占總發電量17.1%,超過了同期城鄉居民的生活用電量;今年上半年,風電光伏發電量折合成標煤2.2億噸,相當于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6.1億噸,同期中國出口的風電光伏產品為其他國家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億噸,為全球降碳減排作出重要貢獻。
能源行業是氣象因素高敏感行業。上述數據的背后,自然也少不了氣象支撐?!霸谟宥认?、迎峰度冬和極端天氣下,氣象部門及時提供氣象預警,災害監測等信息,幫助我們提前預判、提前做好準備,有力支撐了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焙窝笾赋?,今年6月,國家能源局與中國氣象局聯合委托相關研究機構,推動建立能源氣象服務保障聯合工作機制,未來將共同開展能源氣象領域的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精準預測預報能力,更好地發揮能源保供科技支撐作用。
做好新能源氣象服務并非易事?!皞鹘y的公共氣象災害預警和能源電力氣象災害預警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敝袊鴼庀缶诛L能太陽能中心科學主任申彥波指出,例如,面向公眾發布的大風預警信號分四級,其中藍色預警和黃色預警利于風力發電,而橙色和紅色預警則會影響風力發電。因此,申彥波建議從能源生產、能源供給以及體系安全保障等環節逐一入手,推動新能源氣象服務精細化發展。即在能源生產方面,風能太陽能資源決定了新能源規劃、布局和發電效益,未來需要關注大型風電機組的風資源評估以及光伏、光熱發電在總體布局上的資源協調;在能源供給方面,風光資源的波動性是影響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運行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發展精準的氣象預報將為破解電網調度和電力交易難題提供重要支撐;在能源體系安全保障方面,大范圍氣象災害的影響貫穿能源生產、供給、消費全過程,亟待從各環節做針對性的災害影響及應對研究,從而構建專業化、精細化的能源電力氣象災害預警體系。
(作者:吳卉?責任編輯:蔣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