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峰
極端事件頻發,成了今年天氣氣候的重要特征,高溫熱浪、暴雨颶風、旱澇急轉,沖擊了受災地區民眾安全,驚動了各國政府,調動了承擔預警防御的各專業部門,也使協調各國行動的聯合國及下屬組織忙碌起來。
2022年12月底至2023年3月,美國加州受強風暴侵襲,持續性的強降水(雪)使加州遭受慘重損失,總統拜登于2023年1月9日宣布加州17個縣進入緊急狀態。印度氣象局5月下旬發布印度北部地區高溫紅色預警,7月中旬又發布印度東北部地區暴雨紅色預警。加拿大國家公共警報系統今年格外忙碌,這個為各類緊急事件開發的系統總是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綁定在一起, 截至今年8月,共發出980個警報,是近年來發布警報數量最多的年份,絕大部分與野火、惡劣天氣有關。進入7月中旬,持續性熱浪在歐洲徘徊不退,意大利多數城市發出紅色預警,一家意大利氣象網站還用希臘神話為這些極端熱浪命名。中國華北地區6月至7月一直處于高溫少雨狀態,而7月底一場破紀錄的極端暴雨過程引發了嚴重洪澇災害,時隔11年,中央氣象臺第二次發布暴雨紅色預警。
面對全球性頻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不斷刷新的各項紀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頻頻發聲,開始用“極端”的語言呼吁各國引起重視,采取措施,改變這種令人憂慮的氣候演變態勢。古特雷斯7月27日發表的聲明稱:“全球變暖的時代已經結束,全球‘沸騰’的時代已經到來”。這一論斷雖有些驚悚,但也有依據,2022年全球發生大范圍持續性高溫,多地溫度打破歷史紀錄,而今年全球又出現有記錄以來最炎熱的6月,加上多地頻發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一種新的氣候形態似已進入大眾視野。
失衡的氣候并未就此打住——8月8日,世界氣象組織進一步證實,剛剛過去的7月是自1940年以來的最熱月份。根據9月6日世界氣象組織的最新發布,8月氣溫依然再次沖破紀錄,不但成為有記錄以來的最熱8月,即便與所有月份的平均溫度按歷史排列相比,仍能居于第二位,僅次于今年7月,且8月氣溫已比工業化前的水平高出1.5℃左右,雖是短暫超越,仍需特別警惕。由此可見,今年6月至8月,構成了有記錄以來地球最熱的季節周期。其他記錄也不樂觀,8月平均海表溫度為20.98℃,創下最高紀錄,而南極海冰范圍則處于這個季節的歷史最低水平,月度值較平均水平低12%。迄今為止,今年仍處于歷史第二溫暖年,只比2016年略偏低,而那一年發生了超強“厄爾尼諾”事件。
進入9月的北半球,總算熬過了酷熱的夏季,盡管熱浪還不情愿退去,但終究抵擋不了多久,遲遲到來的秋雨讓高溫開始轉向,而雨水仍不改極端特性,伴隨臺風侵襲,我國香港、深圳一帶受到暴雨重擊。9月3日,正在遭遇嚴重干旱、水庫干涸、限制用水的西班牙突遭暴雨襲擊,河水溢出堤岸,馬德里西南部的街道及一些鄉村被淹沒。4日,同樣是剛經歷了數周的熱浪和火災后,一場更為強烈的暴雨在希臘中部誘發了異常的大范圍洪澇,房屋被淹沒,汽車被沖走,街道變成洶涌的河流,當地損失慘重。
面對剛剛過去的北半球異常夏季,古特雷斯再次發出警告:“我們的星球剛剛經歷了一個‘沸騰’的季節,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天,氣候崩潰已經開始”,并呼吁“各國領導人必須加大力度,尋求氣候解決方案。我們仍然可以避免最嚴重的氣候混亂,一刻也不能浪費”。
從“沸騰(Boiling)”到“崩潰(Breakdown)”,危機程度又上升一個臺階。然而,人們的關注點顯然不應再集中在具體事件本身,而是要整體考慮氣候系統在發生怎樣的改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本應偶發,頻發則意味著出現了系統性異常。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威廉·諾德豪斯曾提出,正常的經濟或生態等系統會從一個良好的均衡變動到失衡,當系統在各種壓力下越過臨界點,便會迅速發生改變,出現災難性變化。對于今年的氣候異常,是否可以認為地球環境已在經受通過臨界點的壓力,這是當前人類社會已無法回避且最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
(責任編輯:閆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