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id="zgwzh"><tr id="zgwzh"></tr></em><dd id="zgwzh"><optgroup id="zgwzh"></optgroup></dd>
    <th id="zgwzh"><track id="zgwzh"></track></th>

    當前位置:首頁 > 最新動態

    2023氣象科技檢索丨關鍵詞里看“關鍵事”

    發布時間:2023年12月29日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氣象局始終堅持科技創新在氣象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牢牢把握新時代氣象事業“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的戰略定位,一方面,加大氣象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氣象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另一方面,以需求為導向,全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本期策劃以一組關鍵詞為索引,回顧這一年氣象科技領域的“關鍵事”。

    預報預測

    穩中有進 不斷突破

    極端暴雨、高溫,臺風“杜蘇芮”“卡努”,超強寒潮……2023年,我國天氣氣候形勢復雜,極端天氣事件多發,但與此同時,預報預測業務能力再上新臺階,成為筑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最強底氣。

    過去一年——

    中國氣象局全球同化預報系統4.0版實現業務運行,集成了快速輻射傳輸模式,衛星同化資料占比達80%,模式水平分辨率提升至12.5千米,北半球可用預報天數首次穩定突破8天。

    網格實況被用于檢驗全國暴雨預警信號。城鎮預報晴雨、高溫、低溫準確率分別為85.99%、82.58%、84.49%。暴雨預警信號準確率93%,強對流預警信號時間提前量44分鐘。臺風24小時平均路徑預報誤差61千米,為歷史最好。集成強對流預警信號等產品助力國省市縣四級協同監測預警極端天氣。

    在氣候智能網格預測業務建設方面,國省次季節網格氣候預測業務流程調整和技術研發持續開展,形成國省統一的臺風預測業務流程?!度驓夂驙顩r報告》首次面向社會發布。國家級1—10月氣溫、降水月預測得分均創歷史新高。

    風能太陽能預報系統2.0實現業務運行。氣候可行性論證業務系統云化改造初步完成,突泉縣新能源氣象預報系統建成。

    ……

    一組組數字,是氣象部門有效防范和應對災害風險、堅持穩中求進、筑固科技支撐和不斷提升公眾安全感的見證,也是氣象工作者在預報預測領域攻堅克難、尋求突破的最好回饋。

    綜合觀測

    夯實基礎支撐

    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是國家重要的公共基礎設施,是氣象和地球相關學科業務與科研的重要基礎。2023年,中國氣象局持續推動監測能力提升,以監測精密夯實氣象高質量發展基礎支撐。

    雷達業務質量明顯提高。建成10部新一代天氣雷達、113部X波段天氣雷達,全國新一代天氣雷達近地面1千米高度覆蓋率較去年提升5.5%。長沙氣象雷達標校中心進入業務試運行,完成首部天氣雷達標校和5種型號X波段雷達測試。新版雷達拼圖系統正式投入業務運行,全國新一代天氣雷達反射率因子標準偏差平均值下降到2.97dB,降水產品準確率為78%,較去年提升8%。組建天氣雷達協同觀測網,多觀測模式試點建立預報員主導、人工自動結合的雷達觀測模式。

    風云衛星應用效益進一步發揮。風云三號G星和F星成功發射,實現“上午、下午、黎明、傾斜”四軌組網。靜止氣象衛星產品時效縮短至3—5分鐘。風云四號搭載的成像輻射計、垂直探測儀定位精度進一步提升,洋面風產品空間分辨率提升至10千米,精度達1.2米/秒。氣象衛星在國產數值預報中同化占比超過81%。完成“風云地球”亞運版、大運版和國際版建設。風云衛星國內、國際用戶大會成功舉辦,129個國家和地區使用風云衛星數據和服務,7次啟動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

    風云三號G星 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全國縝密部署氣象探空業務系統升級換代工作,軟硬件建設、信息流程改革、人員培訓整體協調推進。北斗探空系統P波段600kHz專用頻率得到批復。兩架大型無人機業務試運行,首次實現北斗平漂探空和大型無人機對臺風協同觀測,數據實時進入模式應用。觀測裝備和關鍵元器件國產化取得突破。

    北斗導航平漂探空技術監測臺風“蘇拉”

    創新團隊

    釋放科技人才紅利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中國氣象局著力加強新時代氣象人才工作整體謀劃,統籌推進各領域人才隊伍建設,尤其是加強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和使用,努力營造氣象人才創新發展的良好環境。在此背景下,中國氣象局重點創新團隊和青年創新團隊應運而生。

    2023年,在第一批10支重點創新團隊基礎上,氣象實況分析等8支第二批重點創新團隊獲批成立。重點創新團隊涵蓋天氣氣候一體化模式系統、地球系統觀測及化學天氣系統、氣候變化檢測與應對、智能預報技術、氣象衛星遙感應用、模式資料同化與資料再分析等領域,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氣象核心關鍵技術等方面開展攻關,致力于推動氣象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

    作為落實黨中央關于全方位培養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部署的重要舉措,2023年,中國氣象局分兩批組建中國氣象局青年創新團隊34支。青年創新團隊以培養青年科技后備力量為主旨,以解決制約氣象業務服務能力提升的實際問題為目標,涵蓋天氣、氣候、衛星遙感、大氣探測、氣象信息、氣象服務等核心業務的主要方向,同時布局推進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等氣象人才高地建設。

    創新團隊是探索人才發展機制的一個有力舉措,正成為氣象部門持續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源源不斷培植人才成長的一片沃土。日益壯大的氣象人才大軍必將進一步支撐氣象高質量發展。

    院所改革

    讓創新要素活躍起來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如何讓人才、裝置、資金、項目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中國氣象局一直在探索與實踐中。

    2023年,在新一輪國家級氣象科研院所改革中,中國氣象局黨組制定印發《國家級氣象科研院所改革發展工作方案》,部署“1+8+N”(即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8個專業氣象科研院所、相關新型研發機構)科研院所改革任務,氣象科研院所改革全面展開?!吨袊鴼庀箨P于深化科研立項評審、科技成果評價、科研機構平臺與人才團隊評估改革的實施意見》出臺,建立以業務為導向的科技新三評機制。印發《氣象科研項目譜系資源配置2030規劃》,構建創新鏈業務鏈深度融合的研發任務儲備制度。

    推動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參加使命導向管理改革試點。實現六大類科技創新資源一體化配置,樹立以業務為導向的科技“三評”新導向等路線舉措。推進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依托企業建設一批部級重點實驗室。優化國家級科研院所學科布局,壯大氣象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科研業務融合互動。制定《中國氣象局專業氣象研究院所年度考核辦法》。首次開展專業院所長年度工作考核。

    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推進省級氣象科研所改革?;I建雄安氣象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合肥氣象量子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打造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氣象應用的國家級研發平臺。啟動省級氣象科研所改革試點,突出省所回歸科研主責主業、突出地方特色優勢、做大做強科研體量和人才實力的改革目標。持續推進南京氣象科技創新研究院、青島海洋氣象研究院、青藏高原氣象研究院建設。組建青藏高原氣象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氣象研究院、新疆空中云水資源開發利用創新研究院、中國氣象局暴雨研究中心等4個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創新平臺,做大做強科研隊伍體量。開展野外基地評估,發揮評估導向作用。

    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動力,氣象科研院所改革作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關鍵一步,將為氣象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更多可能。

    數字化智能化

    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

    數字化智能化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和發展重點,也是氣象科技發展的必由之路。

    氣象數據是推進傳統氣象業務向智能數字氣象新業態轉型發展的基礎保障。這一年,氣象數據資源基礎支撐得到進一步強化,首次形成全球氣象數據資源目錄;基礎數據集、均一化產品、衛星、雷達等40余個關鍵數據集研制完成;氣候變化數據庫得以優化,服務量達319TB。

    圖為“風云地球”國際版 圖片來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共性基礎平臺迭代升級。天擎中試仿真環境初版建成,9個業務系統完成云化融入,天鏡2.0國家級系統實現業務運行,效率提升20%;打通北斗導航探空數據傳輸鏈路;完成216個系統云化升級、44個系統“云原生”;完成智能網格預報“一張網”流程改造,更新時效提升12倍。

    氣象服務數字化試點得以推行,上海、浙江、安徽、福建等?。ㄊ校┲腔蹥庀蠓杖谌搿耙痪W統管”“城市大腦”,10個氣象服務示范應用場景在廣東落地實施。

    加快推進氣象與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深度融合,打造氣象科技創新新領域新賽道。組織召開氣象人工智能應用、量子科技氣象應用發展兩場高層次、高水平研討會。與河北省政府、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簽署共建雄安氣象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的合作協議,與安徽省政府共建合肥氣象量子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籌建雄安氣象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合肥氣象量子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打造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氣象應用的國家級研發平臺。

    當前,氣象行業數字化、智能化探索正穩步推進,塑造發展新動能。

    揭榜掛帥

    激發創新潛能

    為整合部門內外優勢力量,匯智聚力,促進協同攻關,形成聯動合力,發揮行業指揮棒作用,中國氣象局實施科技項目“揭榜掛帥”制度,廣發“英雄帖”,響應者眾。

    按照“試點先行、有序推進、逐步完善、做優做強”的原則,分兩批遴選省級氣象部門、直屬業務單位、直屬企業15個試點用戶單位,跨越國省兩級,涉及全國主要區域,錨定重點任務,堅持業務導向和需求牽引,聚焦本區域或本領域業務服務能力提升難點堵點,結合可用資金規模凝練打磨攻關任務,組織開展榜單編制,凝練形成45項榜單任務面向社會公開發布。

    “揭榜掛帥”項目的組織實施得到部門內外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在推動國省聯動、促進局校合作、引導企業創新、鼓勵內外協同、深化科研業務融合和激發各主體創新活力等方面均取得進展。

    首批榜單任務在技術突破和機制創新上已初顯成效——華云集團聚焦溫室氣體觀測裝備國產化研制,自主研發出可對標國際領先水平的溫室氣體高精度分析儀,持續推進構建溫室氣體監測網,打破了高精度溫室氣體在線觀測設備長期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河北省氣象局疏通關鍵業務卡點堵點,推進科研經費有效增長,以及資金、項目、人才等科技創新資源的一體化配置,邊研究、邊應用、邊改進,推動科研成果盡快落地見效……

    其他各項榜單攻關任務也在順利推進,積極開展在研項目交流總結,在破解“卡脖子”難題過程中,“揭榜掛帥”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局校合作

    為雙贏而攜手

    當下科技發展迅猛,學科交叉與融合不斷加快,綜合集成正成為科技發展的重要特征。局校合作正是基于促進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力量集成,從而實現雙贏的重要舉措。

    2023年,中國氣象局印發《中國氣象局關于加強新時代新征程局校合作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加強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4月,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培訓學院共同發起,聯合中國氣象局合作高校、國家級氣象業務科研機構、氣象行業科技企業等組成科技教育合作組織成立全國氣象科技融合創新聯盟,深入開展協商對話,促進科教資源共建共享,加強高水平協同創新,推動科教資源雙向轉化,加強人才培養與交流及其他活動。截至目前,58家單位響應全國氣象科教融合創新聯盟倡議,包括31所高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國氣象局15個直屬單位、中國氣象學會秘書處和10個?。ㄗ灾螀^、直轄市)氣象局等。

    今年以來,圍繞氣象雷達、氣象衛星、數值預報、氣象信息“四大支柱”和人工影響天氣、氣候變化等重點領域,氣象部門與高校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和人才培養,組織召開中國氣象局局校合作座談會,建立“一校一策一臺賬”工作制度,形成新時代局校合作工作機制,引導高校聚焦氣象業務需求開展攻關。大力發展氣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推動成立全國氣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與北京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深化與中山大學、蘭州大學、南開大學、清華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等30余所高校務實合作。

    局校合作新篇章正在開啟,氣象科技和高等教育事業協同發展的步履鏗鏘!

    科技小院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致力于讓“天氣”接“地氣”,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今年10月,中國氣象局印發通知,要求各地推進氣象科技小院建設。

    農業氣象相關領域的科研院所、基地平臺、創新團隊和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農業氣象試驗站(基地)、省級農業氣象中心等單位紛紛響應,結合自身實際,在行政村、鄉鎮、農業科技園區等謀劃建設氣象科技小院。

    目前,全國氣象部門已經建成12個氣象科技小院,覆蓋了種植業、漁業等諸多涉農領域,如河南省鶴壁市的農業氣象科技小院助力當地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涉農企業等大幅提升生產效益,并借此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增收致富;江蘇氣象部門在高淳、興化等地,與當地產業協會及農業部門合作,依托當地大閘蟹和河蟹養殖基地,建成面向大閘蟹、河蟹等養殖業的氣象科技小院,助力地方特色經濟;內蒙古自治區氣象部門在突泉縣、五原縣等地成立農業合作社等,建成面向大豆、玉米等種植業的氣象科技小院,振興鄉村優勢產業。

    在中國氣象局的大力推動下,“十四五”期間各級氣象部門還將規劃新建百余個氣象科技小院,圍繞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設施農業、養殖業、釀造業、種植業等諸多涉農領域,以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的優勢,發揮氣象服務現代化的能力,實施“融入式”農業氣象服務,助農興農。

    (內容支持: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綜合觀測司?責任編輯:蘇杰西)

    国产精品桃花阁无码免费视频